当前位置首页 » 书香政协

书香政协

书香政协|《槐荫山水情》之泉城的峨嵋山

来源: 槐荫政协办公室     时间: 2022-09-30
  

峨嵋山

峨嵋山,俗称“旦山”,又名靡笄山,海拔68.6米,位于担山屯村北,西临高铁济南西站,是佛道共居的文化名山,与我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的四川峨眉山同音不同字,素有“小峨眉”之称。峨嵋山西侧有跂泉,常年泉水淙淙,汇入小清河。至20世纪50年代初逐渐衰弱以至枯竭。

峨嵋山平地凸起,山体不高,山势不陡,东西狭长,却是松柏常青,郁郁葱葱。因其形修长,脊背曲折,犹如古人练习书法的笔架,称之“笔架烟雨”,列长清八景之一。原名靡笄山是其形似古人束发的靡笄而得其秀名。后道教信徒增多,远涉至四川峨眉山朝拜不便,便有在靡笄山降香朝拜动议,重修靡笄山。修葺一新后,当地屯兵之提督柯公,顺应民意,将靡笄山改为峨嵋山,与四川峨眉山一脉相承,此举载入道光十四年(1834)《长清县志》。

在山之阳半山处有一清初建造的佛寺,名为“大悲寺”(含大慈大悲之意)。寺中有“三大殿”(下院),殿内供奉佛教中的普贤菩萨、观世音菩萨和文殊菩萨。大殿东侧南端有石钟楼,钟楼立柱北侧有一副对联,上联为“钟声传三千界内”,下联为“法雨扬万亿国中”。由三大殿拾级而上,有两组殿:东殿是文昌阁,西殿是碧霞宫(上院)。文昌阁供奉玉皇大帝、文昌帝君;碧霞宫供奉碧霞元君。文昌阁石墙有石刻对联,上联为“面山枕水开仙境”,下联为“纬地经天发圣文”。残存的正殿、偏殿庙门上方镶嵌青转周德花匾额,分别为“崑峰在望”和“渤海汪洋”。

峨嵋山聚集佛、道两教,而佛道两院浑为一体,雕梁画栋,其文化渊源非常深厚。据清道光十四年(1834)《长清县志》载:峨嵋山原有内四景和外八景之说。内四景有“仙阁远眺”“跂泉清歌”“幽洞消夏”“古柏参天”;外八景有“笔架烟雨”“墨池云树”“柳堤春色”“松林雾雪”“古冢苍葭”“孝里黄麦”“济水晴帆”“埠灯晚照”。足见峨嵋山曾是文人荟萃、风物秀雅,游人如织的名胜之地。

明清至民国时期,一年一度的峨嵋山会是济南地区屈指可数的大型山会。每年农历二月二十九(据传为观音菩萨的生日,有放生的传统习俗)开始持续二十多天。此山会一直延续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每年元宵节后,全国各地商贾云集,提前十几天便赶来报到安排。山会期间人山人海,盛况空前。据“重修峨嵋山三大士殿记”的石碑载:“长清东北乡距省城二十余里,有山曰峨嵋,每逢农历二月十九日即演数日,习以为常,盖因是日为观音圣诞故也。进香者络绎不绝,赴会者商贾云集,诚一方之盛景也。”

随着济南西部新城的崛起,将迎来峨嵋山恢复重建的大好机遇,峨嵋山有望成为新城中的文化景观。让峨嵋山淳厚的文化积淀重现风华,让人们留住记忆、传承文化⋯⋯

 

泉城的峨嵋山

◎朱希才

提起峨嵋山,人们首先会想到雄伟壮丽的四川峨眉山。因为那是一座像五岳一样、为天下人所知的名山。可要说到泉城的峨嵋山,只怕知之者就甚少了。

也许是因为泉城西部的山特别稀罕,也许是觉得这峨嵋山委实有许多独特之处,抑或是因为我生在平原,长在这西部,更知道此山在当地人心中的分量和位置,因此,笔者对这座山情有独钟。

 

书香政协|《槐荫山水情》之泉城的峨嵋山

峨嵋山古建筑遗址(王琴摄)

 

峨嵋山原名靡笄山,位于济南槐荫区段店镇大金庄西。它高不过百米,但所处位置十分紧要,堪称泉城的西门户。泉城多山,但多集中在城南,城北稀缺,城东也较少。可城北山虽少,却因有鹊、华二山而声名远扬。唐代诗人李白登上过华山,写下了“兹山何峻秀,绿翠如芙蓉”的诗句。鹊山也早有“峭壁盘龙脊”(清诗人夏晓诗句)之美誉。更有元代画家赵孟頫的“鹊华秋色图”,使鹊、华二山早成泉城标志性之佳景。相形之下,泉城之西却寂然无声,似乎无山。其实,峨嵋山早已在泉城正西的精当位置悄然而立。可能虑泉城济南太过秀气,个头上才未曾与四川峨眉山争胜比高。其东北有“齐烟九点”之一的匡山,东南有如万垒云屏的腊山。三山相倚,在泉城之西共同构成了一个大大的“V”字,峨嵋山就在这“V”字的底部牢牢扎下根基。三山与东面的鹊、华二山遥遥相对,抱拥泉城,又联合城南的绵绵青山,把老城济南稳稳地“放在一个小摇篮里”。难怪老舍先生在其名篇《济南的冬天》中说:“小山整把济南围了个圈儿,只有北边缺着点口儿。”试想,要是济南西边也缺着点口儿,老城济南还能这么悠闲自在地坐在小摇篮吗?

峨嵋山临河负野面城,峭拔而无附丽。登山顶俯瞰远眺,四面景色各异多彩。峨嵋山早属长清,后归槐荫。据清道光十四年(1834)《长清县志》载:“其山有内四景、外八景。内四景为:仙阁远眺,跂泉清歌,幽洞消夏,古柏参天。外八景为:笔架烟雨,墨池云树,柳堤春色,松林雾雪,古冢苍葭,孝里黄麦,济水晴帆,埠灯晚照。”够了,仅此十二景,昔日峨嵋山四周的迷人景色已尽收眼底:古济水西天而来,绕山北流,又沿峨嵋山北麓掉头东去。丽日晴空,船帆片片。夜晚的码头灯火闪烁,如诗如幻。周围柳堤、松林、芦苇、黄麦;山上仙阁、清泉、幽洞、古柏⋯⋯如此美景,怎能不让人沉醉咏叹。

峨嵋山的文化历久丰厚,佛教与道教先后兴盛。清初始建大悲寺,至光绪年间,形成由正殿、文昌阁、钟鼓楼组成的寺院。虽说近几十年殿宇逐渐坍塌,但从仅存的殿阁及碑刻残迹上,依然可见当年之胜景。现今下院钟亭尚在,其北侧立柱上刻有对联一副:“钟声传三千界内,法雨扬万亿国中”;另一副对联则刻于上院东殿墙石中,上联为:“面山枕水开仙境”,下联是:“纬地经天发圣文”。山上许多残破的石碑,分别刻有:“康熙贰拾年”“道光贰拾柒年”等字样。正可谓在山上“随便迈出一步,都有可能踩着历史”。在一立于民国初年的“重修峨嵋山三大士殿记”的石碑上,刻有这样的文字:“长清东北乡距省城二十余里,有山曰峨嵋,每逢农历二月十九日即演数日习以为常,盖因是日为观音圣诞故也。进香者络绎不绝,赴会者商贾云集,诚一方之盛景也。”

登上峨嵋山顶,还可以看到规模宏大的“碧霞元君祠”的残存遗迹和清道光年间重修“碧霞元君祠”的石碑碑刻。“碧霞元君”相传为泰山神的女儿,北宋真宗封禅泰山,始立像祀之,称为玉女神。到明洪武帝朱元璋,才赐给她这样一个显赫的封号。老百姓并不买账,他们亲切地呼之为“泰山奶奶”。这位慈祥的老祖母般的女神,和高高在上的西王母大不一样,她很少和王公贵族来往,却有兴趣倾听贫苦无告的百姓,特别是贫家妇女的需求,保佑她们免灾祛病,送给她们钱财子嗣,替她们抹去脸上的泪水和心头的血迹。由此,我似乎悟到并不雄峻的峨嵋山为何香火如此旺盛了。据山上的僧人慧心讲:山的西侧原有近30座墓塔,葬着山上修行圆寂的高僧们。这足以说明此山香火绵延已久,由此也可窥见这座山上古文明之根脉。

山是济南的脊梁,水是泉城的血脉。伴着济南新城建设的西进,渐趋入城的峨嵋山,与匡山、腊山一道,默默地守护着泉城的西部,为泉城济南平添无穷的魅力和灵气。

 


【字体: 】【打印】 【关闭

版权所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济南市槐荫区委员会 Copyright 2020    鲁ICP备18015595号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济南市槐荫区委员会主办 地址:山东省济南市经十路29851号
违法、侵权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hyqzxbgs@jn.shandong.cn,举报电话:87589720
建议使用1366*768分辨率 IE8.0以上浏览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