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淑萍
齐,齐州,指中国。言俯视九州,小如烟点。语出唐李贺《梦天》诗:“遥望齐州九点烟,一泓海水杯中泻。”诗人写的是飘然进了月宫下望人世的景象:大唐的九州就像是九点烟尘,东海就如同一杯倒翻的水。登临千佛山西部半山腰有个“齐烟九点”坊,正面匾额书有“齐烟九点”四字,背面匾额写的是“仰观俯察”四个字。这座牌坊飞檐丹柱,为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历城知县叶圭书所建,“齐烟九点”四字也是叶圭书所题。凡经过牌坊的人,大多都会仰望读一下“齐烟九点”。中国的诗人好有想象力,把名诗移植活用,而又恰到妙处。中华大地,大齐州,九点烟,一个缩小版的中华大地——济南,小齐州,九点烟,美哉!风雅!也为世人增添了一处“望”的诗韵。
是哪位大师的指点?一定是位有着登高“一览众山小”“荡胸生层云”的胸襟和性情高雅的大学者、大诗人。此人便是:郝植恭(1832~1885)。郝植恭字梦尧,直隶三河县(今河北蓟县)人。咸丰壬子(1852)科举人。长于诗作,于同治十三年(1874)作《济南七十二泉记》。著有《漱六山房文集》《诗集》。同治五年(1866)任夏津知县,治土安民。因兵荒马乱,县境土地多荒芜失耕,百姓所收不敷口粮。郝知县竭力禀报上级,缓征全县漕银,百姓欢呼感恩。郝知县聪明敏慧,擅长判断狱案,曾多次赴临清州代理案情,公允无差,被誉为神明。后又任堂邑知县、临清知州、莱州知府。同治二年(1863)、十二年(1873)和光绪元年(1875),三为同考官,来济任事。登临匡山后,撰写游记:“济南诸山行,泰岱余派支,分条达冈,峦复故山,虽不甚峻而类多,幽秀自鹊华,而外如历山、鲍山、崛山、粟山、药山、标山、匡山之属,蜿蜒起伏,如儿孙环列,所谓‘齐州九点烟’也。”“齐烟九点”镶嵌在了千佛山上,多少文人墨客、草根百姓在牌坊下,怀揣怎样的雅兴向北眺望?遥想当年,天空碧蓝、春和景明、薄雾轻烟,没有高楼大厦的矗立。在千佛山上远眺,天空像水一般的透明,九点山峰似隐若现,俨然人间仙境。人们还能在此穿越亘古,望见舜“渔于雷泽,躬耕历山”,再把目光拉回现实在“舜耕路”“舜华路”“舜耕山庄”寻觅舜的身影。目光又射向远方,“龙山文化”“北辛文化”还闪烁着淡淡的光泽。在老城古道,青石泉流,寻望鲍叔牙、邹衍、伏生、房玄龄等历史名人的身影。大明湖中,盛唐书法家李邕历下亭里设宴请诗人杜甫及济南名士。杜甫作诗“海右此亭古,济南名士多”,使得历下亭熠熠生辉。回望李清照漱玉泉掬水、梳妆、填词吟诗,也望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再望老舍伏案正写《大明湖》《济南的秋天》。目光又穿过台湾海峡,在台北故宫博物院,元代画家赵孟頫仅凭着记忆画出的传世之作《鹊华秋色》那迷人的图画,透润出自然清远、蕴藉典雅之韵味,那精湛的笔墨功力诠释了放逸的山水意境。文人墨客为济南留下了太多的风雅,这诗墨暗香浸润着“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的济南。那宛如仙莲,又如蟠桃,青牛伏卧,酷似备好的马鞍,或碧如屏藩,或岚烟缭绕,富有诗意的“齐烟九点”已无法再现,但是远望“齐烟九点”仍然是泉城的千古奇观,曾经的盛景在人们的脑海里永不泯灭。既然登山望不见,不如亲临触摸。我是匡山人,钟爱匡山,择日不如撞日,拜谒心中的“仙山”匡山。
匡山凉亭(张瑞婷摄)
匡山在济南城区西北隅济齐路侧,是“齐烟九点”中最西边的一“点”。因《山东通志》载“山石方隅,皆如筐形”,故名筐山,后因筐字不雅,改“匡”字。匡山之得名乃至闻名,还和诗仙李白“在此读书”的传说有关。匡山因李白更有了硬朗的气质,更有了风雅。说也奇怪,匡山怎么就孤独地在此耸立呢?向西再也没有山,向北更是一片广袤的大平原,似乎是上天的派遣,为这一方圆土地上的百姓安一处心灵栖息之地。看,匡山蔚然深秀、苍翠可爱,小巧玲珑、风姿绰约,匡山已被选入“槐荫八景”。
中伏,天气酷热。我心念匡山,无惧炎热,趁着早上太阳还没有出来,骑上自行车飞奔而去。远远望去匡山,满山葱翠,像硕大的、绿茸茸的蘑菇,山顶最高处那环抱在一起的山石一家人,似乎向我点头致意。我挥着手快活地喊:“仙山,我来了!”我停下车,顾不上汗流浃背,快步地跑到“匡山公园”牌坊前对着匡山,郑重地鞠了个躬,因为敬仰、因为深爱、因为久别。真的好多年没来了,匡山变化真大。山下建起了公园,围着山体种了那么多树,我先围着山脚转一转。匡山公园景点设置充分结合“诗风石韵”的主题,富有浓厚趣味性和艺术氛围。由李白诗句“长歌吟松风,曲尽星河稀”而来的景点“听松亭”“松风广场”“长歌喷泉广场”;由“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而来的月波湖、望月台、揽月台、对月池;由李白的老师、挚友孟浩然的诗句“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而来的“鹦鹉洲”……假如李白在天有灵也会含笑赞许。瞧,在“松风广场”许多人正在跳广场舞,欢快的节奏、熟练的舞步,透出他们惬意的心情。“长歌喷泉广场”里许多人正在聊天,下棋。在茂密的树林长廊里,树上挂着许多鸟笼,各种好听的鸟鸣此起彼伏。我不禁感叹,通过园林造景,匡山已经变成了一个静谧、和乐、回归自然和生活的美好乐园。诗文化广场上设置的古诗长廊,展示诗风主题,朴素大气的石柱上镌刻着一首首脍炙人口的诗句,在普及传统文化的同时,也是供游人遮荫和休息的理想场所。怪了,进了山,我不觉得热,甚至有一种凉爽的感觉,原来是偌大的树荫遮住了酷暑腾腾的热气。我开始上山。“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耳边传来清脆的童音,我循声望去,见一位穿着干净利落的年轻妈妈领着一个五六岁的男孩儿悠闲地边走边背诵诗。我望着他们心里升起一种美好的赞许,这个画面显得那么和谐、那么优雅。我抬头望山,匡山怪石嶙峋,大小不均,歪七扭八排列不整,但是它们都有一个往上攀登的姿态,石头骨骼硬朗粗犷,颜色一律苍黑深沉,质地紧实粗糙,它们像一队紧紧拢在一起的战士,在坚守捍卫一个阵地。它们的忠诚和憨实引来了许多窈窕柔美的美女般的树,陪伴着它们一起度过风雨岁月。山的阳刚,树的柔美,整个山透射出一种阳刚之气,阴柔之美。我怔了一下神,向西山麓走,绕到后山上。行至西北山麓,眼前突然出现一块巨大的青石。石上竟然有水一缕缕缓缓流下,太美了,这不正是“清泉石上流”嘛!我惊喜万分,直奔过去,走近了才发现青石上根本没有什么水流,白色和青色混杂在一起的线条,是很清晰的水纹痕。我坚信,在若干年前这里一定有清泉流淌。我顺着青石抓住周围的树枝,慢慢地爬上去,想找一找石上是否有泉眼。青石也就六七米高,爬上去是一块平面,只能站一个人,青石周围是树,是山石,没有找到流水的泉眼,但是站着或者坐在这个位置很舒服的,把腿放在青石上,清澈的溪水“哗哗”流淌。李白一定在这里吟过诗。夜色黑沉,月亮在天空中闪着皎洁的光泽,李白衣袂飘飘举杯吟道:“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清音幽韵的诗和他朗朗的吟诵声,回荡在山林。所有的一切都屏住呼吸,静静聆听这位仙人的“独诉”。月亮闪着泪光,是感动,还是怜惜“太白金星”在人间的境遇?月光给了李白温馨,给了他心灵的归属感。他与月光相依相伴。李白的心境在月光中向四方,向天空无限延伸、扩展。他不再孤单,且行且吟,且饮且乐,月光拨动了他神奇的诗心,演奏出一首首缱绻的月光曲。我望着青石的流水痕,我的想象肯定没错,当年李白在此,银河会抛下一缕清泉陪伴李白。所以清流已经深深地镶嵌在青石上了。
我从青石上小心翼翼地滑下,拐过一道弯,绕道后山,眼前的景色豁然开朗:一棵大树上开满了桃红色的花,一朵朵花缀满枝头,嬉嬉闹闹。我没有想到在幽深处一棵树会如此灿烂地怒放,释放生命的美好。我在山上逗留良久,感受着夏日阳光灿烂,感受着山风习习拂面,与一块块石头进行心灵的对话,心里怀有无限感激,感恩大自然的神奇及人性、诗性的魅力。山的厚重,诗的陶冶,让人们心胸博大,心灵纯净。匡山是岁月的老人,见证了历史的变迁,中华大地的沧桑巨变,祖国七十年由贫穷落后到繁荣强盛。我们济南跟随祖国建设发展变化的步伐,日新月异,现在我们要把济南建设成“大强美富通”的省会城市,朝着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目标迈进。
对,到山上最高处一览山下美景。我连跑带跳,来到亭子上。这处朱漆立柱、红瓦飞檐的亭子,坐落于峭壁之上,既有玉树临风之态,又有展翅欲飞之势。站在亭子上四处眺望,心里一阵惊呼感叹。济南东城高楼林立,错落有致,济南西城一座瑰丽的海市蜃楼突现在眼前,绿树成荫,花海成片。南望依稀看到巍巍泰山,一脉青山透射出吉祥的曙光。北望小清河、黄河蜿蜒蛇行,宛如金玉双带镶嵌其间,传唱千年的诗雅风雅。再向北望,齐河正在加足马力提升,势如破竹,大展宏图。我突然眼前恍惚,色彩斑斓,定睛一望,一幅幅精美的巨画延展开来,有写意水墨画,也有色彩鲜艳的油画,望着望着我激动万分,望着望着我心花怒放、热泪盈眶,望着望着我幸福满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