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
者
按
文以载道,史以鉴今。文史资料工作是人民政协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项富有特色的基础性工作。槐荫历史悠久、文化灿烂,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济南的中心城区之一,留存了众多珍贵的人文建筑和丰富的民俗文化,是不可多得和复制的精神财富。区政协深入挖掘槐荫历史文化底蕴和资源,征集编纂了一批高质量文史书籍,努力把槐荫的历史文化记载下来、传播出去,让槐荫文化建设更加有品位,更有历史的厚重感。
为深入贯彻落实全国政协关于建设“书香政协”的工作要求,更好地发挥政协文史资料在“存世、资政、团结、育人”方面的重要作用,讲好槐荫故事,现将区政协编纂的《品味槐荫系列丛书》予以连载,敬请关注。
本期刊登《图说槐荫老建筑》——经济及服务性建筑之《宏济堂西记》。
宏济堂西记
◇地址:济南市槐荫区经二路281号
◇建筑年代:20世纪20年代
◇级别: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宏济堂西记位于济南市槐荫区经二路281号,始建于20世纪20年代,现存建筑由沿街南楼营业厅与北楼办公室围合成独立院落。坐北面南,东西阔14.5米,南北深24.9米,占地面积361平方米。南面临街的楼房为营业大厅,东西通面阔14.5米,南北通进深11.5米,占地面积167平方米,建筑面积334平方米。砖石木结构,庑殿大瓦顶,东西两山墙檐口为女儿墙。南立面墙上有6个对称布置的墙跺。主入口上方置刻有“宏济堂”三字的牌匾。营业厅内设有大柜台、中药斗橱架、木式方桌、屏风等木质家具。院北面的楼房2层带有前廊,东西面阔14.5米,南北进深5.3米,占地面积76.8平方米,建筑面积170平方米。砖石木结构,硬山灰瓦顶,清砖墙。走廊底部靠近南墙的地方有龙样木雕。宏济堂西记于2008年2月经历了平移,在南北楼之间新建了一处300余平方米的济南宏济堂博物馆。
宏济堂西记的建立
宏济堂创始人乐镜宇
济南宏济堂和北京同仁堂是一脉两支,同祖同宗,是当时与北京同仁堂、天津达仁堂齐名的“江北三大名堂”之一。宏济堂创办于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距今已过百年,为济南市现存的罕有的百年企业。创始人为乐镜宇(1872~1954年)是当时乐氏四大房,也即同仁堂帮主乐朴斋的第三房侄子,很有些个性。电视剧《大宅门》里“百草厅”的少东家白景琦就是以乐镜宇为原型的。他在济南创立的药铺就是宏济堂。1907年,乐镜宇斥巨资取得官药局的所有权,并在院前街(原址就是现在的泉城路170号)租一门面开办药店,更名为“宏济堂”,经理沈锡五(后为北京来的刘瀛洲所取代)。宏济堂和当时许多商家的经营模式一样,也是前店后厂、工商一体,是济南当时规模最大、最有名的一个商号。乐镜宇不是一个保守的人,深得经商之道。当年,他根据药店发展实际,又在济南最繁华的商埠区先后创建了济南宏济堂西记、中记两家商号。现总店和中记已被拆除。仅剩的宏济堂西记建于1920年,距今已有98年的历史,成为宏济堂留存至今的唯一店铺,见证了济南商埠区的发展,具有极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2013年10月10日,宏济堂西记被山东省政府公布为第四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宏济堂西记南楼牌匾
宏济堂西记的建立正处在济南开埠的盛世,整座建筑造型简洁大方,线条挺拔,外观突显了中西合璧的建筑装饰风格,是济南商埠区最早采用装饰艺术的近现代建筑之一。圆形浮雕描金图案是宏济堂的标志,该标志由螭虎、灵芝及繁体的“乐”字组合而成,寓意鲜明,造型美观。它的下方墙面上镶嵌着“乐家老铺”的石刻牌匾,表明“乐家老铺”的分号。再下方一字排列的四块牌匾自东向西内容分别是:“法遵岐伯”“韩康遁迹”“抱朴游仙”“採授桐君”。
宏济堂西记南楼牌匾
“法遵岐伯”:岐伯又被尊称“岐天师”,是我国上古时期著名的医学家,传说中黄帝的大臣,奉黄帝之命“遍尝百草,点医疗疾”。我国第一部中医药巨著《黄帝内经》,以黄帝提出问题、岐伯对答的形式,阐述了最早的医理、药效。“上穷天纪,下极地理,远取诸物,近取诸身,更相问难,垂法以福万世。于是雷公之伦,授业传之,而《内经》作矣。”后世称中医药治病为“岐黄之术”,即指岐伯与黄帝二人。岐伯则被奉为“医祖”。“法遵岐伯”表示宏济堂药店行医、用药遵奉医祖岐伯之法。
宏济堂西记内景
“韩康遁迹”:韩康是东汉时期的民间医生,字柏林,一名恬休,京兆霸陵(今陕西长安)人。他在长安行医卖药,诚实守信。不论顾客身份,买药都是同样价格,且不许还价,很有名气。东汉末年的汉恒帝昏庸无能,政治腐败,为了改善自己的声誉,就想招韩康去做官。韩康不为所动,反而隐姓埋名,走街串户去卖药,但“买药不二价”的原则却保持不变,前后坚持了30余年。一天,韩康遇到一位年轻女子买药,女子坚持要求价格便宜一些,但韩康予以回绝,女子于是说:“卖药不还价,难道你就是那个韩康吗?”韩康认为身份暴露,于是就隐居起来,再也没有露面。后世遂以“韩康”指代隐逸高士,并泛指采药卖药者。“韩康遁迹”是指宏济堂卖药货真价实,童叟无欺,绝不会因为顾客的身份而同药不同价,维护药价和市场稳定。同时也隐喻宏济堂的医生、药工是像韩康那样隐姓埋名的世外高人。
宏济堂西记南楼牌匾
“抱朴游仙”:“抱朴”是指自号“抱朴子”的东晋的葛洪。葛洪,字稚川,丹阳句容(今江苏句容市)人,著名的医药学家,道家代表人物之一。所著《抱朴子》一书是道教发展史上重要的理论著作。所著《肘后备急方》收集了大量救急方子,改变了药方难懂、药物难找的弊病,活人无数。另外,“抱朴”一词还见于《道德经》“见素抱朴,少私寡欲”之言。意为坚守本真,不为物欲所诱惑。用在药店中,便具有“但愿天下无灾病,宁可架上药蒙尘”的宏济思想。“游仙”的意思颇多,主要用来指魏晋时期的一种文化思潮和行为,同时还是一种修身、养生的方法。宋朝陈抟就有“至人本无梦,其梦乃游仙”的诗句来表述“睡功诀(即蛰伏法)”的行气养生术。可见,“抱朴游仙”表达了宏济堂药店注重医药研究,在医药学术、行业道德层面的高尚追求和超然境界,又暗合了传统医学与道家学说悠久的历史渊源。
东立面
北楼
北楼雕龙木雕
“採授桐君”:桐君是我国周代以前的药学家,著有《采药录》,开创了“采药学”。该书原本虽已失传,但从后世的药学典籍辑佚来看,应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制药学专书。传统的中药材都来自大自然,需要经过特定的手段和炮制方法的处理,方可成为可用的药物。充分掌握辨识这些天然物质本身的形态特征,主要产地,采集的季节、时间、处所,辨识其本身的性、味、毒性,以及对于人类疾病的治疗作用等诸多问题,统称为“采药”。总结这种采药知识的学科也就是采药学。“採授桐君”就是说宏济堂药店对药材的采集、甄别、遴选、制作技艺高超,堪比受自桐君真传。
这些牌匾的内容是对宏济堂中医药文化的最好诠释。它们既发挥了广告宣传作用,又与建筑巧妙地融为一体,成为整座建筑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宏济堂博物馆
在宏济堂西记南北楼之间有一处300余平方米的济南宏济堂博物馆,通过实物和图片展示着宏济堂的中医药文化和部分文物。同时,宏济堂西记本身也是一座山东省首家集地道药材销售、传统中医验方治疗、传统中药养生、中医药知识普及、中医药古籍文物展示、中医药历史文化介绍于一体的博物馆,融中医文化于百姓生活中。
博物馆大门前的“石牌匾”
在宏济堂博物馆大门前,有一块大石牌匾。这是宏济堂药店(总店、东号)的石牌匾。宏济堂总店始于1907年,位于济南院前大街。1916年迁址院东大街23号(泉城路115号)。石匾原置于殿堂正门上方,在1996年泉城路改造拆迁中被保留。宏济堂石牌匾长2.2米,宽0.9米,厚0.3米,重约2.5吨,由中心石匾和四周石刻花边组合而成。“宏济堂”三个大字遒劲有力,花边纹饰雕刻精美。
宏济堂石牌匾
博物馆内的“金箔影壁墙”
当年,在宏济堂总店东西两面建有影壁墙,墙面瓷砖上烧制金色隶书大字。西面影壁墙记载了宏济堂阿胶简况。东面影壁墙记载了宏济堂对本堂丸、散、膏、丹等地道药材的宣传。
宏济堂博物馆内的金箔影壁墙
中华老字号——宏济堂“九天贡胶”
宏济堂博物馆中阿胶生产场景的模型
1907年,北京同仁堂少东家乐镜宇收购了山东官药局,更名为宏济堂。1909年,乐镜宇办起宏济堂阿胶厂。当时,济南有十几家阿胶手工作坊,由于提纯、工艺等方面的原因,阿胶腥臭重、杂质多、难下咽。宏济堂创始人乐镜宇决定改变阿胶品质低劣的现状。他参考文献,苦心钻研,反复试验,终获成功。将传统三昼夜熬制改进为九昼夜熬制,创新性地加入当归、陈皮、甘草等滋补和调味佐料,彻底清除了腥臭之味,达到“色如琥珀,墨如莹漆”和“甜脆适口,疗效显著”的效果,成为上佳补品。这一重大创新影响至今。
宏济堂阿胶系出名门,一出世即被定为皇家专用品。有隆裕皇后的“手折子”,被清皇宫奉为珍品的“九天贡胶”(因九昼夜精提精炼而得名)。民国三年(1914年),宏济堂阿胶获“山东物产博览会最优等金牌褒奖”;同年,又获铁道部实业部颁发之“超等”奖状,这是当时制造业的最高奖项;1915年,宏济堂阿胶获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优等金牌奖,被世人誉为“国胶”。宏济堂阿胶是唯一一个迈出国门、获得国际金奖的中药制品。它开创了阿胶行业前所未有的鼎盛局面,掀开了中国医药史上辉煌的一页,是中国阿胶的创始品牌。
版权作品,如需转载,请与槐荫区政协联系。
点击在看,转发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