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碧湖为目,风雅迷人
济南诸泉之水北流,注入大明湖。大明湖早已有“湖出城中,擅奇宇内”之名。泉水湖,城中湖,这双重身份更使他超凡脱俗,高贵典雅,它是济南泉水创建出的全国唯一。历史上大明湖面积很大,连五龙潭,北园鹊华一带都连在一起,湖阔数十里,平吞济泺。六朝时,因湖内多生莲荷,曾名“莲子湖”。隋唐时她既名“莲子湖”,又名“历水陂”,宋时又有“西湖”之称。
以至纯至洁的泉水做成的湖,自然是最美的。大明湖盛景自唐代起就名扬四海,被各地名士誉为“天下第一湖”。湖是地上的一片天,济南人说,她是我们城市的眼。是泉水,是湖水,将这座历史古城变成了风雅之地。因为泉边湖畔,水土明瑟,精致优雅,莲花沁香、垂柳生烟,这样的环境尤其适合文人雅士的口味,适合他们的闲情逸致和审美情趣。
看,唐朝的诗仙、诗圣来了。
公元744年,刚刚被唐玄宗“赐金放还”的诗仙李白来到济南,在紫极宫请著名道教天师高如贵主持自己的入道仪式,从此成为正式的道士。后在济南太守的陪同下,泛舟鹊山湖。当时的鹊山湖湖面辽阔数十里,“湖中多莲花,红绿间明,乍设濯锦(仿佛在水中浣纱的彩缎一样)”,鹊山、标山、华山三山隽秀,耸立在烟波浩渺的湖水中,令人陶醉。泉城美丽的景色,让压抑已久的诗仙李白心情大悦,诗兴大发,于是泛舟而吟:
初谓鹊山近,宁知湖水遥。
此行殊访戴,自可缓归桡。
湖阔数千里,湖光摇碧山。
湖西正有月,独送李膺还。
水入北湖去,舟从南浦回。
遥看鹊山转,却似送人来。
他还登临了华不注山。华不注,谐音“华骨朵”,孤峰峻拔,松柏苍然,怪石嶙峋,有鹊山湖四周环绕。李白登临华不注山,向南眺望,乃泰山余脉,群峰罗列,满目青黛;往北俯视,则济水滚滚东去,田园村落星星点点;近处,“济烟九点”中的鹊山、标山、药山、匡山、北马鞍山、粟山、卧牛山等,尽收眼底。面对如此湖山美景,素有仙风道骨的诗仙李白,自然会产生“借余一白鹿,自挟两青龙”得道升天的超然感受。于是口占一詩:
昔我游齐都,登华不注峰。
兹山何峻秀,绿翠如芙蓉。
萧飒古仙人,了知是赤松。
借余一白鹿,自挟两青龙。
含笑凌倒景,欣然愿相从。
公元745年夏,诗圣杜甫离开繁华的古都洛阳,也来到山东济南拜访齐州司马李之芳。时任北海太守、年近古稀的李邕,闻讯后由青州赶来济南。一日,李邕做东,邀杜甫同舟游览历下名胜大明湖,彼此兴意盎然。中午李邕在历下亭设宴款待杜甫及济南学士名流。当时的历下亭即五龙潭上的客亭。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载:“泺水出历县故城西南”,“其水北为大明湖,西即大明寺。寺东北两侧面湖,此水便为净池也(净池为五龙潭的前名)。池上有客亭,左右楸桐负日,俯仰目对鱼鸟,极水目明瑟。”席间,大家举杯畅饮,谈古论今,吟诗答对,好不热闹。杜甫饮至酣畅,兴头所至,即席疾书,作了《陪李北海宴历下亭》这首诗:
东藩驻皂盖,北渚临清河。
海右此亭古,济南名士多。
云山已发兴,玉佩仍当歌。
修竹不受暑,交流空涌波。
蕴真惬所遇,落日将如何。
贵贱惧物役,从公难重过。
当大家看到“海右此亭古,济南名士多”一联时,无不啧啧赞叹,豪气顿生。一时间,“神医扁鹊、阴阳五行家邹衍、秦朝博士伏生、西汉青年英雄终军、东汉济南名相曹操、唐朝好汉秦琼”等等一大批济南名士仿佛在他们的眼前掠过。后杜甫、李邕欢宴历下亭,留下的“海右此亭古,济南名士多”这一千古绝句,被清代大书法家何绍基为其撰写了楹联,现挂在历下亭长廊门口。
看,北宋济南太守曾巩来了。
公元1072年夏季的一天,一位年纪50开外,乌帽儒巾,一副学者打扮的人来济南任太守,他就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巩,雅号南丰先生。曾巩一到济南便立即被这里优美的自然景色所吸引,被湖、泉、山、河所陶醉。他在观赏了“三窟鼎立”、“水涌若轮”的趵突泉之后,惊叹大自然的神奇造化之功,情不自禁的写下了咏《趵突泉》的诗句:
一派遥从玉水分,暗来都洒历山尘。
滋荣冬茹温常早,润泽春茶味更真。
已觉路傍行似鉴,最怜少际涌如轮。
曾成齐鲁封疆会,况托娥英诧世人。
曾巩任齐州太守期间,兴修水利,疏竣泉水,建造桥梁。他先疏通众多泉水汇聚成大明湖(当时名西湖),在北城墙修建了北水门,使大明湖水多时不涨,少时不减。在大明湖的南面修建了百花洲,洲上建有百花台。从百花洲向北建了一条长堤即百花堤,长堤横跨大明湖水面,直达湖的北岸,在北高地又建起北渚亭。沿湖及泉渠间建起百花桥、芙蓉桥、湖西桥等7座桥梁,构成“七桥风月”胜景。另外,在水畔湖内洲渚上修葺了许多亭台楼榭,如名士轩、芙蓉堂、芍药厅、凝香斋、净化堂、环波亭、水香亭等。又在趵突泉畔修建了“泺源堂”和“历山堂”,重修了来鹤桥,将原来的爆流泉正式改名为“趵突泉”。
曾巩调离齐州的时期,老百姓纷纷走出家门,在桥头和城门口挽留他,使他无法出城。他只好选择夜间悄悄离去。他人虽走了,但心却时刻眷恋着济南。在他离任齐州后的诗作中写道:
画船终日扒沙行, 已去齐州一月程 。
千里相随是明月, 水西亭上一般明。
西湖一曲舞霓裳, 劝客花前白玉觞。
谁对七桥今夜月? 有情千里不相忘。
后人为纪念他,在大明湖北岸修了“南丰祠”。祠的楹联上写道“北宋一灯传作者,南丰两字属先生”。
看,明朝的“后七子”领袖李攀龙来了。
李攀龙自幼生长在济南,31岁中进士后才离开济南,45岁后又辞官家居十余个春秋。先是在鲍山之下筑楼以居,榜名“白雪”,取宋玉“阳春白雪,曲高和寡”之意。后又于大明湖南岸百花洲中筑楼,人称“湖上白雪楼”,又名第二白雪楼或南楼。楼建水中央,四面环以水,须以舟度。楼分三层,最上层为吟咏处。俗客来,则不放舟,李攀龙高卧楼上不出。若有文士到来,亦先试其诗文如何,那办法是:是请投其所作诗文,许可,方以小蚱蜢渡之,否者遥语曰,“亟归读书,不烦枉驾也”。有合己者引对则黑日不倦,诗酒酬答,优游于湖光山色之间,如殷士儋,许邦才等人。且看他的《答殿卿过饮南楼见赠二首》(其二)
南楼雪后忆离群,湖上衔杯弄白云。
也道酒好春水薄,樽前无日好无君。
看清初的“神韵派”诗坛领袖王士禛来了。
大明湖南岸,晚烟疏影间,杨柳丝丝荷盖园,那是一个名叫秋柳园的所在。公元1657年初秋,一个秋风萧瑟的日子,济南府新城县进士王士禛与济南的文朋诗友在这里会饮谈文。当他看到“亭下杨柳千余株,披拂水际,叶始微黄,乍染秋色,若有摇落之态”时,怅然有感而赋《秋柳诗四章》:“秋来何处最销魂,残照西风白下门....”。
这个衰柳的意象,除了它的艺术美外,还曲折隐晦地反映了清初知识分子哀伤压抑的情绪,触动了前朝遗民伤今怀古的心弦,引起诗坛的轰动,一时和者数十人,盛传大江南北,王士禛也因此一举成名。秋柳园,正是一代诗客王士禛艺术起点的地方。这个不乏清冷寂寞却充满诗情画意的地方很为济南人喜爱。
看清乾隆、嘉庆年间的阮元、铁保、刘凤浩来了。
公元1792年,山东盐运使阿林保用他捐资修建铁公祠和佛公祠所馀工料捐资修建了大明湖小沧浪亭。竣工之时,正值清代著名学者阮元调济南任山东提督学政使。阿林保(字雨窗)特邀他前来参加落成庆宴,并请他为小沧浪写一篇记文。阮元深爱这里的湖光山色景致,提笔写道
“运使雨窗阿公既建铁公佛公二祠于济南明湖之北渚,于是事举而人和,气舒而民乐。渚面故多植莲,自历下亭沿苇荡而西北,境愈旷,眺愈远,莲亦益靓且深,爱因筑祠馀工,度面势,构轩槛,周以回廊,带以弯桥,有亭翼然,有台豁然,地不加高,而城南千佛诸山皆在几席。水香花气,摇杨于半陂峰影之间。”
站在小浪沧亭的回廊上,远眺可见城南群山走黛,近望可见湖光波影,济南著名的八景之一“佛山倒影”便由此可见。
铁保,满洲正黄旗人,公元1803年正月,调任山东巡抚,是清代乾嘉时期书法大家。公元1804年7月,大明湖中清波涟漪,荷浪飘香,绿柳杨烟,风光如画。铁保与其名师挚友相聚大明湖饮宴于小浪沧亭。席间,大家免不了吟诗答对,把盏唱和。史学家刘凤浩即席吟出“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的佳句,铁保情不自禁,挥毫泼墨,写下这幅楹联,后来又请人刻石镶嵌于小浪沧西门之两侧,一时传为文坛佳话。
看,风流皇帝乾隆也到明湖赏荷花来了。
夏天,大明湖满湖鲜碧,层层叠叠到天边,一朵朵荷花就藏在这层层叠叠的荷叶中。大明湖的荷花素雅而端庄,工笔侍女图一般,让人看了似有几分出世之感,不由生出几分闲情来。别说是百姓,就连皇上看了也着迷。
这一年夏末秋初,赏荷时节,乾隆皇帝来游大明湖,他乔装打扮,微服私游。见大明湖“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十分高兴,游兴大发。据说当他行至大明湖东北角时,忽闻悠扬悦耳的古琴之声传处于荷柳丛中。他循声寻至,见一四面环水、荷莲围绕的大厅。此厅为一古式建筑,红柱青瓦,出厦回廊厅内摆设古雅,一淡妆青年女子正在抚琴,琴台旁,香烟袅袅。由此,演绎出一段乾隆帝大明湖畔邂逅大家闺秀夏雨荷的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这一故事,后经琼瑶女士编剧的《还珠格格》的艺术再现,在社会上产生了不小的影响。不管这一故事是真是假,倒也给大明湖增添了几分风雅。